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精神,清华大学结合《清华大学关于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研究生教育定位,推进结构调整,完善分类培养机制,让“专业更专业”。全校已达成基本共识:硕士教育应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体。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以来,采取的主要改革措施及取得的成效如下:
一、创新“项目制”运行管理机制体制
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要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具有较强的国际视野、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精神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传统的院系制培养模式难以适应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发展需求,强调基于需求设计、实现跨院系整合资源的“项目制”管理运行机制更符合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特征。清华大学在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过程中,不断创新项目制运行管理机制,在一些专业学位项目中试点并取得一定成效。
工程管理硕士教育中心是我校积极探索专业学位“项目制”的一个典型案例。该中心整合14个培养院系,设顾问委员会、培养指导委员会、项目管理委员会等三个委员会和一个全职运营团队。中心跨院系整合资源,设置高质量课程(挑战性课程、境内外移动课堂),构建高水平校内外师资团队,开展产业高层论坛及论文研讨,并精心打造质量保证环节、实践课程系列、全生涯培养平台。
清华大学在落实推进项目制运行体制改革中,2016年起,根据“面向国家需求,支持重点项目,加强质量调控”的原则,按项目配置招生名额。积极探索建立专业学位质量标准与评价体系,发挥项目指导委员会在招生、培养、学位审议等全过程质量把控与评价中的主导作用。
二、建设特色专业学位项目
按照“高端定位、清华特色、中国视角”的学校专业学位设置标准,着力推进建设了一批具有清华特色和时代风格的高水平专业学位培养项目。
【核电工程与管理国际人才工程硕士学位项目】服务国家“核电走出去”战略,清华大学和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等三大核电企业集团共同策划设计,教育部、国家能源局大力支持,并设立了政府奖学金,旨在培养一批了解中国社会、熟悉中国核电企业、掌握核电知识和技能的国际人才,促进世界核电事业和平发展。2017年该项目共录取27人,分别来自英国、南非、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马来西亚、泰国、加纳、肯尼亚、苏丹、9个“一带一路”沿线及中国核电技术装备走出去“产业”联盟目标国。项目打造了一种校企融合高端合作模式,在核电协议国及潜在协议国产生了积极和广泛影响。
【国内首个混合式教育学位项目:数据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位项目】项目面向学习个性化,采用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模式。改革招生录取环节,通过两门MOOC课程学习成绩和行为分析结果代替专业考试。汇聚知名教师,整合多院系以及校外的优质教学资源,如吸纳阿里、腾讯等行业专家参与教学和课程体系建设。采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探索和尝试新的教育模式,具有推广和示范意义。
三、推动院系硕士研究生结构转型
在“分类培养、两翼齐飞”教育理念指导下,院系重新梳理了研究生教育定位,聚焦学术博士和专业硕士两类人才培养。电子系和电机系将工学硕士全部转为工程硕士,并按项目制重新设计了电子信息创新创业和能源互联网专业硕士项目。
四、搭建资源共享平台
【基地实践课程模式】创办基地实践课程模式,纳入学校教学管理体系,面向全校研究生开放选课,校企双方专家共同设计、共同指导,并在实践中增加行业专家授课环节。开设了大数据产业联盟《大数据实践》、中车青岛四方《高端装备实践》和商汤科技《人工智能实践》等系列实践课程。
【复合能力培养模式】通过开设研究生能力提升项目,探索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规律,能力提升项目一般要求10学分,6-7学分为思维方法及案例类课程,3-4学分为实践环节,截至目前已开设“大数据”、“法治思维”、“设计思维”、“学生创新力”、“全球治理”等能力提升项目,通过跨专业系列课程学习和实践,提升研究生专项思维和实践能力,如“大数据能力提升项目”旨在培养具有数据思维和应用创新能力“π”型人才,截至目前覆盖了清华所有院系,有1136名研究生参与, 200余人获得证书。获取证书的毕业生备受微软、亚马逊、BAT等互联网科技公司和金融公司的青睐。
为了更好地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清华大学继续探索建立独立并行的专业学位运行机制和质量保障体系,继续打造精品专业学位项目。